书评作品:《资治通鉴》司马光
作者:新疆师范大学 赵峰
读书明理与人民至上
书,是人类文化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文字记录。撰著《史记》的西汉太史公司马迁所说的“著书以自见于后世”,也就是现今人们常说的“书比人长寿”。中国的古人,历来很看重著述,“诗圣”杜甫云“文章千古事”;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读书》一诗有句云:“古人已死书独存,吾曹赖书见古人。”南宋大儒朱熹对于著书传世曰“足不朽”;三国西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也有撰写“不朽之书”以“垂之百世”之语;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奉诏注《三国志》,完成后获得的最高称赏也是“不朽”二字。古人称赞文章与书的生命力可长到千秋万代以至永远,所以有“不朽”之说。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无数伟人、名人都是书的至爱好友,也都在浩瀚的书海中撷取渊博的知识,才踏上成功之路。春秋时期孔子韦编三绝、战国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借光夜读、西晋车胤囊萤夜读、西晋孙康映雪夜读、南北朝齐国江泌追月夜读等,不胜枚举。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被认为是立身、治学的两大方面。书与路是相互融通的。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读史使人睿智,读伟人评史,会给我们更多的启迪。《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清官廉吏司马光与助手们阅尽历代史书(正史、野史300余种),参考诸家传记,删繁去冗,举要提纲,呕心沥血,较计毫厘,历19年之久,撰写成的中华民族编年史巨著。全书上起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下迄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贯穿1362年,蕴含15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总计294卷。史事人事都囊括其中,提供“兴邦之远略,善欲之良规”。《资治通鉴》是毛泽东主席十分喜爱并多次向人们推荐的一部史著。《资治通鉴》这部史书,毛泽东主席曾圈点、阅读过17遍,每阅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毛泽东主席认为《资治通鉴》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唯物主义辩证法。毛泽东主席曾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文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看来,人遭受点打击,遭遇点挫折困难,未尝不是好事。
人是社会之人,又是宇宙之人。中国哲学崇尚天、地、人的融合,倡导以个人的存在与宇宙的法则为至尊至大。正如古人云:“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北宋名儒、思想家、教育家、关学学派创始人张载倡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要求一切有抱负、负责任的仁人志士,能顺应宇宙万事万物向上进化的要求,去自觉推动社会合乎规律地向前发展。所以,中国古人将“立言”与“立身”“立德”等同看待。能为天地立心者,也必能为民众立言。所以,中国历史上为民请命的志士仁人不胜枚举。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最主要的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普遍有效。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对马克思“以人为本”的中国诠释和实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理论,马克思主义所有的学说和理论,归结到一点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最新诠释和实践。
“二战”结束后严重威胁全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最大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世界,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和生命健康放在首位,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和部署下,全国上下凝心聚力,迅速形成联防联控体制,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不计代价,科学防控,科学救治,赢得这场抗疫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的胜利。同时,本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中国第一时间向全世界公布病毒基因组序列,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捐款5000万美元,用于全世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抗疫,与全世界无私分享中国防疫抗疫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中医中药在这场战疫中发挥出显著疗效,向许多国家捐赠防疫抗疫医疗物资,向许多疫情严重国家派出专业医疗团队,帮助防疫抗疫,赢得全世界的高度赞扬。这就是当今21世纪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