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中农业大学科发院期刊中心
新知共读书评展示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书评作品之五:生存还是毁灭?他选择“破茧成蝶”“淬炼成钢”

作者:

发布:2020-05-07

书评作品: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  江丽

 

生存还是毁灭?他选择“破茧成蝶”“淬炼成钢”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评介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抱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坚强面对?是默默忍受煎熬还是奋然砥砺前行?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的知青成长经历为我们给出了最好的答案。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无疑是我们认识青年习近平的第一手珍贵资料,具有极为重要的研读价值。该书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而成,分为知青说村民说各界说三大主题板块,并配以珍贵的照片和图片,以采访实录的方式讲述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的非凡经历。这些受访者用亲身经历和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破茧成蝶”“淬炼成钢”的感人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青年习近平的这段不凡经历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掩卷沉思许久,深感颇受启发。新时代青年要向青年习近平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担当。

 一要学习他知难而进,勇于经受考验的可贵品格。作为当时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北京知青,他成功经受住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等四关考验,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种地的好把式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由于父亲的缘故,曾一度被扣帽子、被歧视,但他却不消沉,勇于经受考验,贴近群众,扎根农村,苦干加实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影响很大,磨砺了坚强意志,淬炼了高尚人格,实现了精神升华,促使他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形成了自信的人生品格。

    二要学习他坚持读书,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当年唯一带一箱书下乡的他,从未停止过读书和思考。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白天在田间地头挤时间看字典,晚上挑灯痴迷读书。得知一名知青有《浮士德》,他不惜“30里借书30里讨书。他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注重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讲究分析对比,还坚持写读书笔记,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养分。读书俨然成了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时至今日,总书记的讲话、文章和著作,多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画龙点睛,生动传神,寓意深邃,这种习式妙语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表达离不开他持之以恒的读书积淀。

    三要学习他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创新的工作作风。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经历过迷茫困顿,到后来逐步坚定了“以百姓心为心”的理想信念。在梁家河,他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有一个特点: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地执行。他勇于创新,在梁家河的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为了修好沼气池,他亲自带队到外地考察学习沼气技术,进行沼气试点,和乡亲们一起经过多次尝试,历时3个月,让梁家河家家户户都点上了沼气灯,成为全省办沼气的样板。

    四要学习他扎根群众,求真务实的为民情怀。在梁家河,他与劳动群众吃住在一起,真诚地和他们打成一片。他与乡亲们一起挖水井、打坝地、修公路,兴办铁业社、缝纫社、磨坊、代销店,积极发展生产,改变家乡面貌。在保送清华大学的临行之际,乡亲们纷纷为他送行,他难舍难分,极为感怀地说:“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回北京后读大学的他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却自愿选择下沉到基层,长期在地方工作,这与他在梁家河就坚持“为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和抱负密不可分。

    提起梁家河和那里的乡亲们,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满怀深情。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那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我觉得在我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种人,一种就是革命老前辈,一种就是我那陕北老乡。由此可见,梁家河和陕北老乡对青年习近平的影响之深。研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去感悟青年习近平那段富有传奇色彩的芳华记忆,见证他如何从一个黑帮子弟蜕变为百姓深爱的大队党支部书记,从中深切感受到他那至真至纯的为民情怀和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习总书记七年知青的人生经历,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生动教材,要成为当代青年常读常学常新的经典案例,是当代青年大学生立志成人成才成功的最好典范。

联系我们

  •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

  • 电话:027-87287256

  • 邮编:430070

  • E-mail:hnxbl@mail.hzau.edu.cn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