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中农业大学科发院期刊中心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术动态  -  正文

为学术期刊国际化“找路”

作者:

发布:2016-02-25

 

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道路可谓山很高,路还长。于近日在京召开的以“数字时代的期刊国际化”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上,来自国内不同学科领域的优秀学术期刊代表围绕新形势下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现状、发展定位和国际化措施,分别对中文期刊国际化和中国英文版期刊国际化问题展开探讨。

  “找路”成为这次会议的主基调。在研讨中,大家一致认为,办好一批由我国自主出版的国际化学术期刊,不仅是我国知识文化走出去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引导、组织国内外学界通过学术创新,共同促进我国知识文化的创新发展,其战略意义重大。因此,必须以创新型思维走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道路,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成绩喜人 现实骨感

  中国人口数量多,产业规模大,所以讲成绩的时候要用乘法,讲困难的时候要用除法。这个公式同样适用于描述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现状。如果做乘法,根据中国知网的统计,我国学术论文的产出量2014年已经位居世界第二,国际期刊的转载量也逐年提高;如果做除法,则大多数国内学术期刊普遍感到在国际上的可见度低、引用率低。

  在这方面,《无机材料学报》主编徐文娟的感受则更加直观。她表示,中文学术期刊的被引用率低已经导致作者资源的流失。以材料学期刊为例,2004年到2014年中文材料学期刊数量增长了5倍,而同期用中文撰写的材料学学术论文则只增长了12%,这其中的差距说明大量的作者和稿件流失到国际材料学期刊和国内的英文材料学期刊去了。“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作者和稿源,是不可能办出真正国际化的期刊的,自然也就谈不到提升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了”。

中文学术期刊的现状如此,对于国内出版的英文刊,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的英文刊一是数量少,目前只有300余家;二是影响力不足,多处于国内看不懂、国外不知道的尴尬处境,比如他过去办的一份期刊出中文版的时候还有4000名有效读者,改成英文刊后就只有800份的订阅量了。

各有高招 但孤刊难名

  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道路虽然并不平坦,但沿途并不缺乏亮丽风景。会议期间,来自《外交评论》《东北亚论坛》《农业工程学报》的代表同与会者分享了他们在学术期刊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些成功做法。

  《外交评论》的执行主编陈志瑞介绍了该刊聘请国外学者专家组建国际化编委会的运作过程。他认为,中国学术期刊在自身实力尚不足的情况下,借助外脑以达到借船出海的目的,不失为一条走向国际的捷径。

  热点问题加特色作者是提高转载率的一个法宝。据《东北亚论坛》副主编李英武介绍,2014年第一期《东北亚论坛》聘请了朝鲜社会科学院的6位著名学者撰写了《朝鲜学者纵论朝鲜经济笔谈》,由于国内外期刊基本上见不到这类文章,所以刊发后社会反响很大,转载率很高。

  《农业工程学报》副主编王柳树介绍了该刊刊登的国家西部大开发文章受到国外期刊关注的情况。她觉得这说明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学术期刊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顶天立地,既要有国际化视野,又要立足国情民情。

  尽管这些演讲者展示了各自的高招,但他们都谈到了自身在翻译和推广上的不足。一些业内人士也指出,国内学术期刊在资金实力上的短板则往往令其国际化道路后劲不足,行之难远。如果能建设一个将国内学术期刊的优质资源进行集中推广的高水平学术平台,则可以有效弥补这些小、散、弱的先天不足,彻底解决“孤刊难名”的窘境。

学术“天猫” 破解瓶颈

  作为此次研讨会的组织者之一,中国知网向与会者介绍了即将实行的“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的情况。据悉,该工程已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选入“2015年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并已获得财政部文资办“2015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资助。该工程将通过双语对照数字出版的手段,建立中文学术期刊走出去集成推广平台,实现学术期刊国际化与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国际影响力,使我国最新学术成果能够同时面向国际国内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公众3个层面的读者进行广泛传播,促进中西方学术与文化的交流、融合。

  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副总编辑肖宏介绍,“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的翻译团队来自长期生活在英语国家和地区,具有良好学术背景的华人学者及母语为英语但精通中文的西方学者,在内容理解和语言表达两方面确保学术内容翻译的准确性。该平台将依托国内出版的海量英文资源,收录高被引、优质英文版期刊资源、重要英文国际会议论文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化的编辑和不定期热点文章免费推送,将中国学术推向世界,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彰显中国特色的前沿学术研究。

与会代表也对“中文精品学术期刊外文版数字出版工程”及其双语对照出版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表达了合作意愿。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该平台通过主动推送和为终端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相结合的方式,打通了横在国外读者与国内学术期刊之间的重重关隘,在最大限度地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同时还能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作者:李子木

 

联系我们

  •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

  • 电话:027-87287256

  • 邮编:430070

  • E-mail:hnxbl@mail.hzau.edu.cn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