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中农业大学科发院期刊中心
学术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术动态  -  正文

让期刊更好地为学术服务

作者:

发布:2016-08-31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一篇题为《A”——学科评估体系的倒退》的文章引起了学界的广泛重视。王宁在文中对中国语言文学A的学术评估提出了三个不理解,呼吁改革不合理的评估制度。实际上, 2011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反对简单以出版社和期刊的差别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高低。可见,我们的学术规范就文件而言已十分完备,问题在于期刊领域存在一些任性现象,需要加以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某些期刊对研究论文的刊载往往为所困,置文章的内容、价值于不顾,刻意追逐名家之作,带有项目的、讨论热点话题的文章常常受到追捧,期刊的追现象往往导致学术资源被垄断。一方面,要追逐当前的热点才有机会使文章在期刊上发表,这种盲目跟风使学术研究变成了打游击,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严重造成学术研究的不深入,泛泛而谈,没有多大的创新价值。另一方面,对所谓的名家而言,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很容易,并不是因为文章的内容有价值、有深度,往往是因为他们能够带来名人效应。热点话题、名家效应霸占期刊资源,导致初出茅庐的青年学者投稿无门,那些真正有价值、有创见的文章无法刊出。其目的便是所谓的指标,比如依靠名气带来引用率的提高。

  其次,尽管学界的扼评之声不绝于耳,但某些期刊在论文的选择上还是存在唯是图的现象,视期刊的级别收取不同价位的版面费。根据规定,硕士、博士研究生就读期间需要发表一定数量和特定级别的期刊论文才可以顺利毕业,刚入职的高校教师每年也必须要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这些硬性的规定造成了代发论文的广告泛滥,从普通刊物到核心期刊,只要价位合适都可以安排发表。细想一下,一篇三千字左右的论文就需要近千元的版面费,且只是在普通的刊物上发表,何况级别更高的刊物。如王宁文章中所举的例子:一位没有桂冠的刊物主编在会上诉苦稿子虽不少,但是质量差,然而在介绍了一篇很适合该刊物的文章后,作者却被告知需缴纳数千元的版面费。这样的例子绝不是个案。

  再次,期刊社交范围过于广泛,因其掌握论文刊发的权力,而有借权力之便享受高校、科研机构优待的嫌疑。目前,期刊、作者、高校抱团现象盛行,形成了一条利益链,纯粹的学术研究不需要集体发力。期刊不应该刻意地制造热点,也不能成为个别作者、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御用跑马场,而是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有内涵、有价值的文章上,为真正的好文章开绿灯

  学术研究是一个严肃、认真的环节,期刊需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予以评价,不能过于任性,防止期刊任性而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明确期刊评价体系的定位和目标,做到不唯。无论是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还是南京大学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或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这些都不是期刊评价体系的目标。归根结底,期刊只是为研究论文服务的,应该服务于文章,让有深度、有思想、有价值的文章能够呈现在大众面前,让学术研究者的辛苦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

  完善期刊评价指标,提供全面、均衡、有效的平台认证。引用率在期刊评价中占了很大比重,严重影响了期刊评价的客观性,如王宁所言,“‘引用率只能衡量对内容的关注度,根本无法衡量文章的准度、广度、深度,因此,仅以此类指标认证有失公允,亟待规范。一方面,引用率、网络点击量、二次文献全文转载量等客观量化指标提供关注度;另一方面,专家评价、同行评价等专业化指标提供价值性。同时,还可以参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MI)》提供的普通读者评议指标,既可以培养、提高普通读者的人文素养,又可以实现期刊评价指标的大众功用性。这样多轨并置的评价指标才能让期刊赢得大众信赖,为学术研究提供风向标。

  树立期刊评价自己的风格,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对口化。首先,不同的期刊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既便于学者投稿,又利于繁荣学术研究。其次,中国语言文学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大、研究范围广,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又十分庞杂,这就要求期刊在建立自己风格的同时还要尽量考虑与学科对口,实现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全面发展。

  521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了一篇题为《期刊评价应着眼推动建设中国学术体系》的文章,文章指出,作为学术成果的重要发布平台,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对学术的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的确,科学合理地评价学术期刊的质量,积极有效地发挥期刊的影响力,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此呼吁大家为期刊评价建言献策,让期刊更好地为学术服务。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杨玲

转载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联系我们

  •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洪山区狮子山街一号

  • 电话:027-87287256

  • 邮编:430070

  • E-mail:hnxbl@mail.hzau.edu.cn

关于我们